治慢性病不能单靠吃药 要想效果好营养治疗不可或缺
据记载,关于饮食调摄的注意,大概从夏商时期已经开始,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,已有较为详细的资料。《周礼》中已有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食医。“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饮、六膳、百馐、百酱、八珍之齐。”
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《金匮要略·禽兽鱼虫禁忌并治》中指出:秽饭、馁肉、臭鱼,食之皆伤人;生米停留多日,有损处,食之伤人。
不止东方,被西方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拉底克在诊断一位下腹绞痛、小便不畅的患者时,指出病因在于患者饮用了不洁的水,指导患者饮用清洁的水。
他对于饮食的关注,甚至细化到了随食物一同入口的指甲。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里专门描述了希波拉底克关于指甲的医疗说明书,规定“指甲务必剪得不长不短,要与手指头平齐。”
之所以当时的医学都将食物列为重点关注,是因为彼时最大的健康威胁正是各种传染病、寄生虫病、营养缺乏症等。病从口入,食物常常是病源。
随着医学的发展,卫生习惯的养成和人均寿命的提升,当今的健康威胁已转为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性肾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。
而医学的目光也随之兜兜转转,最终再次回归到“病从口入”。只是这一次,让人更头疼的不是腐坏、劣质的食物(当然,被动摄入的情况依旧存在,比如3.15曝光的食品乱象),而是过度饮食造成的营养过剩。
有人已经吃到了苦头,或幡然醒悟。
慢性肾脏病具有病程周期长,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尿酸、肥胖、高血钾等诸多并发症于一身的特点。在患者与肾病长期共存的过程中,在药物治疗基础上,疗效的好坏又与患者的生活方式,尤其是饮食结构、数量和习惯息息相关。
比如由糖尿病进展而来的肾脏病患者,要想治疗肾脏病,基础也包括血糖管理。血糖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在于用药,一方面在于吃饭要定时、营养要定量。如果不能定时定量进餐,患者血糖会时高时低,也不便于降糖药用量的匹配。
可过度饮食的惯性使然,导致临床上有的患者反而过分依赖药物,忽视自我管理,致使过度饮食、营养过剩的情况依然存在,甚至愈演愈烈。有的患者一顿早餐要吃3个鸡蛋、一包牛奶、一根山药、一根大玉米。“不敢少吃,吃少了低血糖,饿得直发抖。”因为出现了震颤、心悸、焦虑、出汗等低血糖症状,误以为是限制饮食导致的低血糖,患者陷入“饿了加饭,血糖高了加胰岛素”的恶性循环。事实上,“低血糖”的原因在于用药过量,更深一层,糖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还是营养过剩。
再比如高血压患者,要想避免或延缓肾脏病进展,关键是做好血压的达标管理。血压达标的方法,一是按时服用降压药、勤测量,一是要配合低盐、低脂、低糖、优质低蛋白的清淡饮食。
可是“吃点好的”的念力实在太强,常有患者时不时来一顿烧烤、火锅、自助,直到亲眼看到血压、血脂、尿蛋白、肌酐等指标当即“响应”升高,屡试不爽,才无奈接受“自己已经消受不了一点”的现实。又或者在水煮青菜中加入麻酱、酱油、耗油之类的调味料,因追求口感被防不胜防的隐形盐击中。
“所食之味,有与病相宜,有与身为害。”一次次掏心掏肺的“最近吃了什么”,正是为了了解并纠正患者营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,帮助患者补齐“重治疗、重药物、轻管理、轻预防”的短板,赋能患者——健康第一责任人,提升健康素养,提高对糖尿病、高血压和肥胖等慢性肾脏病风险因素的认知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千方百计去抵挡肾脏病进展。